| 光伏太阳能

请登录

注册

隆基崛起背后:一条金刚线的“生死战”

2018-01-23 15:14:33 中国企业家
A A
李振国一边翻看着手机,一边说:你看,这是杨元庆、沈国军、李宁、盛希泰,他们都是我们班的同学。李振国所说的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企业家
李振国一边翻看着手机,一边说:“你看,这是杨元庆、沈国军、李宁、盛希泰,他们都是我们班的同学”。李振国所说的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企业家学者项目,2017年是第五期,一共有48名来自于各行各业的优秀企业家学员。
 
从2017年10月份开始,李振国原本就安排得满满当当的行程多出了一块,每个月都得来北京跟这些企业家同学一起上课。伴随着公司规模壮大,他不得不将自己的身份多元化。
 
这让他仿佛回到了30年前的大学时代。不同的是,如今他的身份是隆基的创始人兼总裁。17年前,李振国一手创办了这家公司,却未曾想当年的“小作坊”能够发展成为当今全球光伏行业的领军企业。
 
事实上,隆基崛起背后,与一项被称为“金刚线切割”的技术分不开。五年前,在李振国和隆基董事长钟宝申的力主下,隆基开始从成熟的砂浆切割技术转向昂贵且不成熟的金刚线切割技术。
 
当年,金刚线切割技术仅掌握在少数日本厂商手中,并且起初并未应用于光伏行业。彼时,国内金刚线的整个产业链,从金刚线到切割液、切割机均处于空白状态。由于产业链极其不完整,这导致金刚线切割的成本极高。
 
按照钟宝申的测算,采用金刚线技术切割的硅片每片亏损0.6~0.7元。从2012年底到2013年年中,隆基的金刚线切割量产曾持续亏损了数千万元。
 
所幸这种亏损并没有持续太久。“真正亏损大概6个月,我们也没想到成本降低的速度这么快。”钟宝申说。为了推广这项技术,钟宝申曾作出过一项决策,允许切片厂按照每年亏损不超过4000万元的标准来推广这项技术。
 
从2014年开始,在金刚线切割技术日趋成熟,下游设备、辅材供应商均被培育起来后,隆基的扩张步伐也明显加快。2014年3月15日,隆基启动了一个计划,即用18个月时间,到2015年9月15日,把所有切片机全部升级为金刚线切割机。
 
之后,隆基通过收购浙江乐叶,开始向下游布局。当年,隆基便实现了净利润2.94亿元,同比增长314.48%。此后数年,该公司一直保持着超高速的增幅。
 
继隆基崛起之后,金刚线切割技术开始大量普及。除了单晶硅厂商普遍使用该技术外,2017年,多晶硅企业亦开始大量普及使用金刚线切割技术。
 
时至今日,让李振国和钟宝申最为自豪的是,金刚线技术的普及,每年能够为中国光伏产业节省成本120亿元。
 
“随着规模的扩大,将来节省的成本会更多。”钟宝申说。
 
一位业内专家称,隆基为整个光伏行业做出的最大贡献是推动金刚线技术在光伏行业的普及。
 
战略抉择
 
李振国2017年49岁,戴着眼镜,头发几乎全白。他说话谨慎,有时候会为了一个问题思索半天。但一旦谈及技术问题,他便能滔滔不绝讲个不停。
 
在光伏行业里,技术路线大抵分为晶硅路线和薄膜路线,后者的代表企业是美国光伏巨头FirstSolar和汉能。而晶硅路线又分为单晶硅和多晶硅两种技术路线。
 
在同行人眼中,李振国是一个十足的“技术狂”。他对单晶技术路线的执着追求曾经让很多业内人士极其不理解。
 
1990年,李振国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被分配到华山半导体材料厂。两年后,24岁的李振国辞职离开了“铁饭碗”,去了当地的一家小型器件厂工作。
 
华山半导体材料厂又被称为“741”厂,与峨眉半导体材料厂(739)、洛阳单晶硅厂(740)齐名,在半导体行业内地位颇高。
 
1995年,他回到西安理工大学帮着建单晶生产线。两年之后,他承办了这家校办工厂,当时工厂里仅有两台单晶炉,全国从事单晶的企业仅有四家,总共仅有2兆瓦产能,实际产量仅0.5兆瓦。
 
2000年,李振国注册成立自己的公司,注册资本50万元,这家公司就是现在隆基的前身。但此后三年,公司一直是小打小闹,规模极小。
 
到了2006年,李振国不得不面临一个抉择。当时整个光伏行业绝大多数玩家都选择了多晶技术路线,李振国和他的团队则选择不被看好的单晶路线。
 
事实上,对于选择何种技术路线,李振国也曾处于摇摆之中。直到2006年钟宝申的加入,才让隆基坚定走单晶路径。
 
此后,光伏市场异常火爆,尚德、英利、天合、赛维LDK纷纷上市,开始大举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张。此时的隆基则选择了坚守专业化,深耕单晶硅片这个单品。
 
据钟宝申回忆,当年加入隆基时,公司正处于未来战略的十字路口。当时对薄膜、单晶、多晶、物理硅等技术路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单晶路线才是未来度电成本能够降到最低的技术路线。
 
三年后,李振国面临另一个抉择。
 
此时隆基计划扩充下游切片领域,开始新建产能。对他来说,采用哪种切割技术成为摆在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在光伏行业内,上游硅片厚度与切割损失量是影响晶体硅电池应用成本,甚至太阳能并网发电成本的第一个决定性因素。
 
相比于传统的砂浆切割技术,金刚线切割有三大关键优势:切割速度可以快3~5倍,提升了机器生产率超过3倍;不使用昂贵且难以处理的砂浆;单片耗材远远降低,可以减少切割成本约0.10美元/片。
 
隆基乐叶总裁李文学,彼时任主管硅片生产的副总裁,他回忆称,在一个月一次的研发讨论会上,对降低成本的分析是最多的,一般的流程都是把成本项一一列出来,然后想办法去降最大头的,一项一项去定。
 
在这个成本项中,如果采用砂浆切割技术,成本项主要包含线、砂、液,以及电费、人工等。在经过仔细的分析之后,包括李振国、钟宝申在内的隆基高层一致认为,砂浆切割技术的成本下降空间很小。
 
每次谈及技术层面的问题,李振国总是喜欢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解读当年做出的决策。比如对于切割技术的选择问题,他便是站在资源和能源消耗的角度去看待砂浆切割和金刚线切割两种技术路线的。
 
“采用砂浆切割,切割一吨硅棒,大概要消耗300公斤的钢线、300公斤碳化硅、300公斤聚乙二醇,如果改成金刚线切割,只需要40公斤金刚线,其他的都可以不要了。”李振国喜欢用数字去解释技术问题,因为数字不会骗人。
 
但他也承认,当年金刚线切割还很贵,切一片的成本远高于砂浆机。因此,在选择设备时,隆基依然选择了砂浆切割设备。
 
不过,此时李振国留了个“心眼”。他在砂浆设备选型时,要求采购的设备将来要能够升级为金刚线切割,并且将这一条写在了设备采购合同里。
 
事实上,即便是采用砂浆切割技术,隆基依然寻求一条不同的技术路线,倡导全回收的概念。经过两三年的研发,到2012年,隆基的砂浆回收再生系统已趋于成熟,使其耗材的成本比同行低了30%。
 
在成本优势明显的情况下,一般公司的做法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个优势,即便有更新的技术,也不会急于“革自己的命”。但让所有员工没想到的是,李振国和钟宝申在2012年底便立即将应用金刚线切割技术提上了日程。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