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惟有拿出愚公之志,找准着力点且全力以赴。
今年5月27日,省委书记刘赐贵主持召开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进一步精准落实脱贫攻坚有关政策措施,落实各级干部的主体责任和领导责任,以鲜明的奖惩体现工作导向,推动全省上下举一反三、不折不扣抓好问题整改,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去年以来,新一届省委领导班子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系统谋划、整体布局,早抓、常抓、长抓,精准落实各项举措,努力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让海南的困难群众最大限度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
落实“三个精准”,把脱贫攻坚落到实处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没有精准就无法“对症下药”。只有真正摸清“谁贫困”“为啥贫”“怎么帮”等问题,才能精准扣好脱贫攻坚“第一颗扣子”,确保“识真贫”“扶真贫”“脱真贫”。
这几年,全省上下切实增强对脱贫攻坚重大意义的再认识,真正落实精准识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要求,从系好扶贫“第一颗扣子”做起,坚决完成中央赋予的任务。
今年5月,临高县组织四套班子领导,各镇、县直机关单位、省驻县单位深入包点村庄一户不漏地对贫困户“漏评”“错退”问题开展拉网式排查,确保精准识贫、精准脱贫。排查工作主要针对动态调整不到位造成漏评、低保和扶贫政策两项制度衔接不到位造成漏评和贫困户错退等3方面问题开展排查,排查对象为全部农村常住人口(不含原城镇户籍人口及农垦城镇户籍人口)。
而为了提高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度,以精准监督促进精准扶贫,去年7月,定安县纪委牵头成立3个调查小组,先后走访县房管局等16个单位,将采集到的不动产登记、工商登记、财政供养人员等14方面逾40万条信息,与定安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进行比对,利用大数据开展精准识贫专项整治活动。此次专项整治活动发现疑点信息655条,涉及567户贫困户,通过对信息进行深入再比对、再分析,筛出问题线索143条,并启动初核程序,对扶贫领域违纪问题进行严肃查处。
这是我省坚决扣好脱贫攻坚“第一颗扣子”的写照。
据介绍,去年以来,我省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识别退出工作程序,做好动态调整工作,严格按照贫困人口识别标准、方法和程序,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再核实、再确认,并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确保扣好精准扶贫“第一颗扣子”,全省贫困户识别精准度进一步提高。
省扶贫办主任孟励告诉记者,除了组织开展新申请贫困户“集中办理月”暨建档立卡“回头看”活动,我省还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结合退出标准,选准恰当的帮扶项目,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详实的帮扶措施,避免出现“大而化之”“点到为止”等现象。将涉及贫困户切身利益的致贫原因分析、帮扶措施、帮扶成效、帮扶干部信息等内容写入《扶贫手册》,对因人因户施策和帮扶干部到户开展工作全程写实记录,精准记录了识别、帮扶和退出等工作环节,努力达到“三个精准”的要求。
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创新工作思路,开展“菜单式”扶贫,建立“五个一”工作机制,由贫困户自己“点单”选择需要帮扶的物资,用心用情搭建起帮扶贫困户的连心桥。三亚市率先建立“三亚扶贫数据库管理系统”,依托信息平台,实现了扶贫工作视频实时采集、互动、传输、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针对两项制度衔接工作,印发15万册《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三保障”和产业扶持帮扶手册》,精准记录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家庭情况及获得各项帮扶情况。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海南坚决将“精准”贯穿于识贫扶贫脱贫全过程。
创新帮扶方式,开展特色扶贫
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邦溪镇境内的白沙隆基20兆瓦生态农业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系海南首个光伏扶贫项目。其采取农光互补的光伏复合建设模式,将生态农业与光伏发电有机结合。该项目已于去年正式投运,并于近日向项目所在地——邦溪镇800户建档贫困户发放每户3000元的项目扶贫款。
项目单位负责人张长江说:“隆基白沙项目一次性解决了当地800个贫困户的脱贫问题,保障每户每年获得3000元收入。电站运营20年中,企业将共计提取4800万元用于白沙扶贫工作。”
这是海南探索创新扶贫帮扶方式、开展特色扶贫的缩影。
孟励透露,海南以国家确定的光伏扶贫工程重点实施范围五指山市、白沙黎族自治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村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实施,并向老弱病残等深度贫困人口倾斜。一年来全省投资2.25亿元,在15个市县(区)开展分布式光伏扶贫工作,建成村级光伏电站34座、户用屋顶光伏项目1052个,受益贫困人口3601户15249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海南“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省长沈晓明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海南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自贸区(港)的基本工作目标。海南各市县尤其是国定贫困县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打赢脱贫攻坚战。
而打赢脱贫攻坚战,须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以强化造血功能、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主要目标,精准实施帮扶措施。
据介绍,近年来,海南因村因户施策,先后出台促进农民增收二十条措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撂荒地恢复生产、特色农产品调优增效、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方案,明确农业产业扶贫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全力推动全省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全年投入农业特色产业扶贫资金12.42亿元,增幅达到60.6%,辐射带动贫困户6.8万户28.8万人,贫困户特色产业覆盖率达到95%以上。
我省还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式,扶持贫困户增收脱贫。如扶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五指山等市县贫困户林下种植益智、雪茄、秀珍菇,养鸡、养蜂等,仅益智种植面积就达3万余亩,带动8000多户2.6万人脱贫。譬如儋州市雅星镇引进温氏公司,累计投入2187万元,发动1371户贫困户发展林下肉鸡养殖产业,参与养鸡的贫困户均不同程度获益,其中年收入超万元的就有209户。
什寒村曾是琼中最贫困的村庄之一,海拔高、温度低、昼夜温差大,橡胶、槟榔等常规经济作物无法种植,村民仅靠种植少量水稻,有时都不够养家糊口。穷则思变,为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琼中根据什寒当地特色,把什寒村打造成琼中“奔格内”乡村旅游的扶贫示范点,推动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旅游扶贫使什寒村从一个极度贫困山村,蝶变为“最美中国乡村”。“什寒变美了,外来客多了,我们才有机会赚钱,彻底跟以前的苦日子告别!”村民李小弟说。
什寒村的嬗变是我省突出禀赋特色,实施旅游扶贫的真实写照。这几年,海南以全域旅游省创建为抓手,实施分类指导,逐步推进旅游扶贫项目建设。仅去年就投入旅游扶贫资金13.43亿元,对旅游扶贫重点贫困村实施238个旅游扶贫项目,48个贫困村建成乡村旅游点并投入运营。131家旅游企业与122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全省通过从事旅游相关工作直接带动贫困户6587户27084人受益。
除了上述帮扶举措,我省还广开渠道,开展就业扶贫;多方联动,开展金融扶贫;做好规划布局,开展“五网”基础设施扶贫;打造精品工程,开展贫困村整体提升和易地搬迁扶贫;注重环境保护,开展生态补偿扶贫。这些实打实的帮扶举措,是海南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着力点。
着眼长远,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迄今,海南始终将其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大事乃至首要工作抓牢抓实。
我省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包括年内要实现2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摘帽、8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8.3万贫困人口脱贫,对220个贫困村进行巩固提升,确保5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人口如期同步小康等。
海南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爬坡过坎、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越是这一时期工作越难,达标越难,惟有不胜不休的决心,方能打赢这场攻坚战。
“稳定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至关重要。我们要在产业扶贫上再精准,抓好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做到长、中、短项目相结合,让农民有持久的收益,防止返贫,实现长远可持续脱贫。要以贫困户脱贫增收为目标,全力推进产业和就业扶贫。要强化‘扶志’‘扶智’,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及时建章立制,并做好相关政策的衔接工作,在治本上下功夫,真正让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孟励认为。
针对脱贫攻坚现状,海南各级各有关部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进一步精准把握各项帮扶政策,不断完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在出台“1+21”系列政策文件的基础上,根据中央脱贫攻坚新要求新标准和我省脱贫攻坚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和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直各有关单位共制定出台38个有关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和配套文件,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月1日起,海南正式实施新的《海南省市县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取消包括5个国家级贫困县在内的12个市县GDP、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考核,同时把生态环境保护立为负面扣分和一票否决事项。
这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把经济发展重心向发展旅游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转移、向脱贫攻坚等工作转移,努力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让海南百姓真正共享绿水青山带来的福祉。
2018年,我省将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域旅游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扎实抓好扶贫领域作风专项整治工作,用改革发展的办法促进贫困地区全面发展。
行百里者半九十。海南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众志成城,全力冲刺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公里”,坚决打赢打好这场大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