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伏太阳能

请登录

注册

从江浙看光伏发展新风向

2018-08-22 10:13:39 从江浙看光伏发展新风向
A A
8月13日至15日,记者实地探访了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家电投”)浙江、江苏片区的典型光伏项目。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投资商,截至6月底,国家电投电力总装机容量1 31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比重达到47 18%,新能源装机规模位列五大发电集团之首。

8月13日至15日,记者实地探访了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家电投”)浙江、江苏片区的典型光伏项目。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投资商,截至6月底,国家电投电力总装机容量1.31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比重达到47.18%,新能源装机规模位列五大发电集团之首。

浙江省正加速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2017年全年新增装机783万千瓦,其中光伏独占641万千瓦。江苏省则是光伏产业聚集地,光伏企业数量位列全国第一,两省皆属新能源行业竞争激烈的区域,催生光伏新技术和新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全国首家新能源远程集控中心、全国首座“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全国首个“风光互补”大型绿色能源基地……均诞生于此。

在光伏“微利时代”,国家电投如何再拓光伏版图,江浙的发展轨迹给行业带来了哪些启示?

创新基因 实现“后来居上”

“创新”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频次最高的词。

浙江、江苏两省新能源产业起步早,民营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土地紧缺。国家电投浙江公司和国家电投江苏公司分别成立于2015年、2013年,作为能源市场后来者,两家公司面临同样的难题:在能源市场饱和度高的情况下,如何跻身并实现超越?

创新实践给出了实在的回答。两家公司人均创利水平居同级单位前列,风光利用小时数在区域内名列前茅。

“创业立家之本是新能源。”国家电投江苏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刚不无骄傲,新能源已成为该公司的支柱产业和利润中心,“公司从无到有,装机容量、资产规模、利润水平实现几何级增长,正是源于勇于创新、先行先试。”

截至7月底,国家电投江苏公司光伏装机容量为169.2MW,虽然体量不大,却创下行业多个第一,投运全国首家新能源远程集控中心、探索出全国首座“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实现全国首个“风光互补”项目,闯出一条可供复制借鉴的光伏开发、运维的“江苏道路”,目前,泗洪100MW光伏领跑者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

国家电投浙江公司现有员工102人,作为国家电投向东南发展的“桥头堡”,2017年实现利润6418万元,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实现“人均利润超100万”。

“不盲目上项目、铺摊子”。据了解,国家电投浙江公司选择了从“小”做起,走差异化发展之路,瞄准“短平快”的分布式连片屋顶光伏、小规模地面光伏,并积极采用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BIPV)等新技术,在较短时间内建成了一批项目,实现了快速盈利。截至7月,投产电站125个,项目总装机量达43万千瓦,覆盖到浙江省全部11个省市。

BIPV技术技术被誉为光伏与建筑学的完美结合。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长虹制链有限公司7栋厂房屋顶总计7MW的项目,生产出清洁能源的同时,让“老厂焕发新颜”。

“项目自去年4月投产以来年均发电量662.21万千瓦时,其中自发自用比例达到76%。”国家电投集团杭州桑尼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安全总监王文清告诉记者,“浙江经济基础好、工业厂房多,公司分布式屋顶光伏项目超过50%采用了BIPV技术,正在着手推进光伏板智能清洁系统的开发工作。”

立体开发 蹚出“光伏+”应用路

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光伏+”模式应用层出不穷,“光伏+渔业” “光伏+农业” “光伏+牧业”已成为光伏应用的新模式,在推广清洁能源的同时,成为老百姓的“致富新路子”。

其实,全国首个“渔光互补”项目正是在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建阳镇荡中村的芦苇滩上,从构想变为现实,并逐渐在全国得到推广。

怎么会想到将光伏和渔业跨界结合 ?“目光所及都是鱼塘水面,发展光伏很受限制。”国家电投江苏新能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毛希玮告诉记者,这一度让大家很头疼的问题,最终倒逼出在鱼塘上发展光伏的思路。

建湖渔光互补66MW项目共有5期,安装太阳能组件约27万块。在现场,可以明显看出项目从第一期到第五期,在设计到设备选型上的优化和更趋合理,“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科学开发、综合利用的资源综合利用模式,吸引了络绎不绝的人前来参观。”毛希玮道,“这个项目一举三得,走出了一产养殖、二产光伏发电、三产旅游观光的叠加发展之路。”据项目承建及运营维护方——江苏中压电气集团总经理蔡泽斌介绍,现在养殖的平均亩产值可达8000元—10000元,比以往的平均亩产值增加了1000元—2000元。

不仅是光伏发电、养殖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渔光互补”模式还带来旅游观光的经济效益,并且可复制推广。在浙江湖州安吉草荡湖50MW渔光互补项目现场,商合杭高铁雏形初具,王文清满怀憧憬,“我们现在站立的地方是政府开发的‘风光带’,预计明年高铁通车后,又是别样的风景。”

集中管控 迈向智能化

新能源和传统火电在管理模式上有很大区别,火电厂内大家集中在一起办公,分布式光伏电站“偏远散小、点多面广”,整个行业面对同样的管理难题。随着今年六部门联合印发《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2018-2020年)》,业内认为光伏“智能风口”已至,新能源区域生产运营中心是实现智能化管理的重要一环。

实际上,全国首家新能源远程集控中心正位于江苏盐城。为什么率先在江苏取得突破?

作为经济大省,江苏也是发电和用电大省,8月江苏电网最高调度用电负荷达到10226万千瓦,创历史新高。虽然不用面对严峻的消纳难题,“寸土寸金”的现实却让企业加速“向管理要效益”。

在集控中心,通过操作菜单,可以实时了解分布在江苏10个县市的新能源场电站的运行情况,实现远程监控。目前,在远程集控中心的基础上成立的新能源生产运营中心这一模式和建设经验,已在国家电投系统内全面推广。据了解,国家电投已在全国规划了40个新能源区域生产运营中心,截至7月底,新能源区域生产运营中心覆盖了全国22个省区,约2237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完成区域内集中管理的场站接入率约为56%。

“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遥控、遥调、遥测、遥信、遥视。”当天值班的国家电投江苏公司运行维护部员工焦海解释道,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也是管理模式上的创新,让新能源项目可以“无人值班、少人值守”。

“相较火电,新能源在能源捕捉、经济性提高等方面可以琢磨的事情很多。”国家电投浙江公司生产运营中心主任梁红告诉记者,“集中管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员工生活环境,是行业趋势。”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