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电改深入推进,电改红利正逐渐向全社会释放。峰谷电价、阶梯电价等电价政策,也在引导全社会合理用电,居民将受惠于用电成本降低。城市居民如何看待新的电价政策和合理用电?是否关注日常用电量和电价?能否做到节电省电,培养起节能意识?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做了一次小范围的问卷调查,以了解当前城市居民用电的总体情况。
4月9日-12日,本报记者设计了《居民日常用电情况的调查问卷》(以下简称《问卷》),并通过网络平台在线发放,最终收回有效问卷50份。
《问卷》主要涉及居民家庭日常用电习惯、用电行为及节电意识等内容。调查城市涉及北京、上海、深圳、兰州、郑州等十几个一二线城市,调查对象在24-52岁之间,大部分受过大专及以上高等教育。
错峰用电比例小
《问卷》结果显示,面对目前国家实行的峰谷电价,有84%的居民表示不会为峰谷电价调节家庭用电时段,仅有16%的居民会做出调整(见图表)。
“当然不会为了峰谷电价改变用电时间。”来自扬州的许先生告诉记者,“电器需要用的时候就会用,没有必要为了省点儿电费,而改变家庭生活习惯。”
记者走访北京朝阳区延静里、团结湖等小区时发现,很多居民的想法几乎与许先生一致,都认为家中用电量和电费不多,因此对峰谷电价不会在意。
对于“您是否在乎家庭用电量多少”这个问题,八成居民表示对用电量的在乎程度一般,还有8%表示无所谓,只有12%的居民认为自己十分在乎家庭用电量(见图表)。
有居民表示,如果电费在能承受的范围内,就不太会介意。但电费非常高时,就会关心用电量到底多在何处。
中国节能协会秘书长宋忠奎表示,由于城市居民支付能力强,生活节奏快,对于电费问题可能不太关注。“只有当电费支出占到家庭开支一定比重时,居民可能才会注重错峰用电。对高收入群体而言,电费消耗、交付对其生活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据了解,实施峰谷电价,目的是有效发挥电价的杠杆作用,抑制高峰时期用电量的快速增长,并提高低谷时用电量,从而提高电网和整个社会的效益。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认为,分时段电价对于整个能源转型,特别是加强需求侧管理、促进新能源消纳、保障电网平衡稳定,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整天呼吁应该尽快建立起分时电价,甚至实时电价。价格机制、市场机制是一个有力的杠杆。宣传、推动这个事情,是事半功倍。这种简单的做法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刘吉臻说。
节电意识待提升
对于家庭用电量的参考值,《问卷》显示,超过九成(94%)的受访者以缴纳电费多少为衡量标准,只有6%的居民会真切关注电表数据。而且,70%的居民认为“省钱”是影响居民节电省电意识的重要因素。
记者走访两小区居民时了解到,受访的大多数居民都认为关注电表数据没有实际意义。“就算真去关注用电量,也是为了少用点电。”团结湖附近小区吴女士表示,“说到底还是为了省钱。”
而当问及“为什么不会购买节能家电”时,57%的人表示因为节能家电价格偏贵。就此现象,记者来到北京市慈云桥苏宁易购空调卖场进行了调查。
苏宁易购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消费者购买电器时,通常会因为一级能效电器价格高提出各种疑问。“好多人会问,一级能效标识的电器比二级的贵500-600元,正常情况下得用多长时间才能把电费追回来?”
对于卖场平时购买高能效电器的消费者所占比重,销售人员介绍:“总的来讲,购买一级能效标识的人多。”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因为国家政策推动,市场上一级能效标识的产品数量本身所占比重就大;其次,大部分人都是因为机器本身的功能、效果等其它指标而购买一级能效标识的电器;第三,高能效电器国家给予补贴,且能效越高,补贴比例越高。“所以,真正把节能效果作为考量指标的消费者少之又少。”
对于居民“不关注实际用电量,更关注经济实惠”的现象,宋忠奎表示,政府和相关协会、生产厂商要多引导老百姓。“中国节能协会每年都有节能宣传周,会通过宣传来提高大家对于节能减排,包括节电的意识。同时,普及节能节电知识的传播途径也要多样化。”
而关于居民对能效标识的疑问,宋忠奎告诉记者:“这一点要从宣传层面普及,要让老百姓知道,高能效标识的电器在整个生命周期的使用中,会把前期的购买成本抵消掉,甚至还有盈余。”
合理用电很关键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的用电方式存在不合理性,缺乏合理用电意识,甚至不了解合理用电的意义。调查中,22%的居民表示不会关注家里什么电器最耗电;18%的居民不知道家庭哪个时段耗电量高;12%的人做不到随时给家里不用的电器断电。
“引导居民合理用电对电网、新能源发展,以及社会低碳绿色转型,都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刘吉臻说,“要实现能源革命、能源转型的目标,居民的社会用电方式也要革命、变化。通过价格机制,引导居民的用电方式发生重要转变。这个转变是实现整个能源转型中极为重要的一方面。”
刘吉臻认为,能源转型,必须在电源,电网和需求侧三个方面实现同步联动。“生产方式、供应方式、消费方式都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才是能源革命的主要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