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山东电力交易中心发布了山东世纪航凯售电有限公司自愿退出电力市场的公示公告,这距离广东售电公司退出事件仅一个星期,正如我们所预见的一样,这样的退出公司会越来越多。
用户结构单一惹的祸
这次退出市场的售电公司并非没有业务开展的公司,根据自愿退出市场的申请函上的信息可以发现,该公司2018年内与省内23家企业签订代理协议,代理电量约130000万千瓦时(13亿千瓦时),有这电量按理来说应该还是有生存资本的,为什么会退出市场呢?
这是因为公司签订的客户行业结构不合理,水泥、陶瓷等建材行业比例偏大,生产情况受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影响较大,公司偏差风险难以控制,这样的情况实属常见。
还记得晶见有一篇文章是分析安徽皖能淮北能源销售有限公司退出市场(点此阅读)的案例吗?该公司与这次的航凯一样,代理的用户不乏建材、化工这类高载能企业,这些企业本身受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影响较大,只要政策口子稍一收紧,停产、限产这类打乱生产计划的情况就不在话下了。
这类高载能企业虽说电量规模大,但是偏差波动真不是什么省心的事,这样的事例,晶见报道过很多,既有广东的去产能事件、河北的偏差惊人……
风控意识必不可少
晶见在广东刚实行偏差考核的时候,就对去产能导致的影响进行过探讨,后续也有规则出台,对这类去产能造成的偏差实行免考核,但是有一个很本质的问题,就是售电公司一定要做好风控工作,基于简单的PEST模型,我们就要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大类的风险有所识别,有所提防。
不管是安徽的皖能还是山东的航凯,都是因为用户用电量波动巨大导致自身的偏差失控,这其中会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既有政策的研判、用户的选择与对冲等等,这是售电公司在跑客户、签合同的时候一定要有所考虑的。
相对于大型售电公司本身巨大的电量池,可以很好的平衡偏差,小型售电公司在精细化运营上还是要多下些心思,做好用户的分类的教育,一方面可以对电力用户内外环境有一个研判,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客户的用电习惯,配合售电公司申报电量,做好负荷预测。
当然,洗牌还在继续,但现货市场等机遇也在不久的将来,能熬过去吗?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