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在8月15日全岛性突然断电,很多人都嘲笑这是“用爱发电”政策的后果。但实际上,这表面上是一起人为疏忽引起的电力系统崩溃;深层次,却是环境能源政策和电力不可能三角碰撞的必然后果。
1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电力不可能三角:廉价、环保、稳定可靠。任何一种发电技术,最多只能占据其中两项。比如燃煤发电,就是廉价而稳定可靠的,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却非常大——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煤电也带来严重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其他污染物排放。再比如水电和核电,稳定可靠也勉强可以说廉价——虽然这两种技术的固定成本高,但是运营成本却很低;只要一个国家的资本要素充沛,那么是非常经济的选择。而风电太阳能,则是环保却不稳定可靠,是否廉价则取决于市场中有什么样的其他机组。
任何一种单一发电技术,都不可能做到既廉价,又环保,还稳定可靠。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只关注稳定性和廉价性,不那么在乎环保问题。基于这样的关切,市场化的电力体制设计了许多机制来降低成本和买卖“稳定”服务。而中央指令控制的电力体制,则更多的把关切押注在了稳定供电商——比如我国,主要机关和居民供电的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
这是过去一百年,电力系统设计的思路。这样的思路下,我们有了水电、核电、煤电、气电所形成的发电体系——既能稳定,也能较为廉价。
2
然而,情况发生了变化。环保组织和运动强力的冲撞着电力体制。环保组织反核电,反水电,也反煤电。虽然环保组织对天然气发电可以容忍,但他们对天然气管道也深恶痛绝。这种反对固然是政治性的——比如前段时间关于水坝构建和绿孔雀种群的争论,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论证,完全是政治性和媒体操作——但因其政治能量巨大,环保组织和运动已经彻底的改变了电力体制的面貌和思路。比如民进党领导的台湾民众“我是人、反核电、用爱来发电”的大游行,对于其打败国民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民进党的获胜,反过来成为支撑反核电能源政策的政治基础和权力来源。
环保组织和运动推崇的,是风电和太阳能——环保,但不经济也不稳定的技术。环保组织和运动的强大政治能量,让“发展风电和太阳能”成为电力体系所共同认可的前进方向,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环保组织和运动的政治能量和操纵,已经彻底改变了电力体制的面貌和思路。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种改变迫使电力不可能三角中一直被牺牲的“环保清洁”成为了未来电力的头等大事和政治正确——连最保守的传统电力公司,如今都已标榜自己投资绿电作为营销手段和企业形象。
在这种政治正确下,产生了过去二十年的“分享绿色补贴”的资本与环保组织的共享式狂欢,也孕育了颠覆电力体制的危险。
3.
在过去二十年的狂欢中,核电水电煤电纷纷黯然退场,风电和太阳能一路高歌猛进,结果就是电力系统需要用越来越昂贵的代价,来保障系统的稳定和安全。一个例子,就是2017年,加州有五年来最低的用电量和早晚高峰,但是在早高峰和晚高峰时却有最高的实时电价。
在一个市场化的地区,比如美国和欧洲,电力用户的电价一般是被允许月度或季度浮动的,以保障电力公司的收支平衡。这些波动带来的高成本,也就由用户分摊了——当然有钱人摊得少,穷人反而摊派的多,这是后话。
而在非市场化的地区,比如台湾,电价被政府牢牢管控,一担价格波动,民情激愤,对选举的影响也极大。这时候,环保就和稳定、经济碰撞了。涨价?老百姓不许。启用核电?老百姓不许。供电稳定性下降——老百姓不许...不许也由不得老百姓了,经济规律和物理规律不仅比国王大,也比人民大,于是,大停电就不可避免。
一如当年加州电力危机,正是肇始于戴维斯州长冻结电价浮动、强令保障电力稳定供应、还要保障氮氧化物交易顺利进行的系列“爱民环保为选举”的政策。
既要、又要、还要,就让你什么都要不到。
大陆电力系统面临的,是环保要求、电改前景和经济增长的三重压力。这个时候,海峡对面的台湾发生的这次大停电,对我们来说,是清醒认识电力不可能三角的好机会。
环保、廉价又稳定,这样的选择不存在。但是环保、经济有效又稳定,这样的选择是可能的。
如果我们希望形成一个环保、经济又稳定的电网,那么就必须正视:“用户要为环保付费”,“用户要为稳定付费”,“电价以正确的姿势上涨不是坏事”这三个论述。
综上所述,台湾的大停电是对我们大陆的一次提醒:尊重经济规律、尊重物理规律,要稳定和环保,就请坦然掏钱。
(来源:于小洋是少年啦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