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现实倒逼,还是自我革新,智慧电厂兴起,已成必然之势。
浙江嘉兴发电厂,利用“智慧燃料”无人机,可以娴熟的搭载4K高清相机对煤场进行自动化盘煤,通过三维地理坐标获得煤场的实际体积。
江苏泰州热电厂,仅仅利用一个手机APP,不仅可以进行数据上传,还能实行任务流程审批、人员定位、缺陷管理、考核登记、虚拟漫游等功能。
四川沙坪二级水电站,建立了新一代巡检模式——机器人巡检,既能自动完成固定路线的巡检作业,又能“上天(空中巡检)入水(水下作业)”。
……
在电力需求增长日趋放缓,新能源装机比重不断提高的产业背景下,抢滩智慧电厂成为企业新的“突破点”。
1949年以来,中国电力工业持续高速增长,2017年电力总装机高达17.8亿千瓦,电力工业长足进步,发展也迈入新常态。
与此同时,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应用、人工智能等信息化前沿科技方兴未艾,电力工业如何改变粗放型管理模式,推进制度、管理、科技创新,培育新增长优势,成各家竞争所长。
中国政府要求环境与经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双重压力下,聚焦现有电厂升级改造,既顺应时代发展,又符合传统电企自我变革。
无论现实倒逼,还是自我革新,智慧电厂兴起,已成必然之势。
智慧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电站生产管理的效率,也更好保障了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然而,中国信息控制领域自主知识产权的底层基础研发,依然非常薄弱。
电站智能化所涉及的安全、经济、环保、高效等,所必须的设备基础、数学模型、控制效率、软件平台、外部体制等还不够完善;智能电网已经开展相关研究,但距完全实现仍有一定过程;电源方面,受限于调度方式,相关工作仍处于电厂试验甚至理论研究阶段。
我国发电企业自动化信息化系统拥有良好的技术基础,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完善。如:自动化仍然以“回路PID”为主,先进控制技术乃至智能控制技术应用尚未全面推行;现有数据集成仅停留于数据的简单复制与统计,普遍存在数据源不统一的问题;数据量巨大且混杂,自动化与信息化尚未升级为智能化。
诚然,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促进了电力市场的再次繁荣。不过,电力行业信息过于封闭、门槛太高,实则约束了智能化的推广与应用。
Gartner未来科技的最新预测显示:人工智能已经过了0-3岁的阶段,其3-10岁是最艰难的也是最关键的时期,这一段将由工业界来完成。
而大数据+人工智能,不仅可以解决传统电厂之前遗留的难题,更是IT与工业领域最深度的融合。
当我们昂首迈进这个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代表的“智慧社会”新时代,不妨“少一些概念炒作,多一些基础研究,”努力将idea做到底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