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多地陆续进行了现货结算试运行工作,规则探索与意识建立方面均持续推进,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比较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谷电用户退市问题。
问题的产生:
受到新能源消纳政策/市场化电量供需关系等因素影响,现货价格与目录价格形态必然存在差异,当这种差异足够大足够稳定时,就会造成特定类型用户的用能成本在两套价格体系下严重撕裂,其中那些在目录价格下更有利的用户自然会选择退出电力交易市场。
我们以山东为例,将5月份试结算的典型现货价格与目录价格形态对比如下:
泛能网与新基建的发展热潮正向耦合,以数据智能不断延展数字能源的应用场景,驱动能源管理数字化转型,为售电企业、用能企业和能源生态伙伴提供智慧化能源管理和服务,挖掘节能提效空间,充分释放能源价值,为产业升级提供新引擎。
注:考虑到现货价格绝对值的浮动性,我们这里全部进行归一化,只比较形态
可以看到,二者虽然都是两峰两谷,但相错大约4小时,这足以造成用户成本的巨大变化。基于上面的价格形态,我们假设用户的负荷是连续9小时平稳生产(每小时负荷均为1),不同时段生产的用户在目录和现货价格下的成本会如何变化呢。
可见,同样是生产9小时,生产规律处于橙色区域的用户受到价格牵引,自然要退市,这部分用户由于多集中在目录电价定义的“谷段”进行生产,因此被笼统的称为“谷电用户”,这部分用户集中退市的行为简称“谷电用户退市”。
真的存在“谷电用户”吗?
我们分析问题习惯性的将因素解耦,假设各自是单独作用的,比如评估用户成本的时候,习惯性认为用户用能习惯不变(负荷不变),来研究价格对费用的影响。
可事实上,大部分工业用户的用能行为都受到价格的影响,越是能耗高的用户越是对价格敏感,从这个意义上讲,脱离价格形态讲负荷形态是没有意义的,没有无条件的“谷电用户”和“峰电用户”,不过是目录电价引导的结果而已。一旦价格比重变化,这种“峰谷”特性倒转也不过是一夕之间。
我们来看一个山东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的实际案例,用户有以下两种典型负荷曲线:
典型曲线1
典型曲线2
可以看到,曲线1是典型的夜间生产方式,曲线2则为日间用电,根据山东目录电价峰谷定义,明显曲线1更经济,曲线2的出现一定有其它原因。经过对不同类型日期的峰谷时段电量进行统计,得到以下结果:
可以看出,曲线2集中在节假日出现,也就是说用户的负荷并不是不能转移,而是综合能源成本与用工成本,选取了综合最优的生产方式。节假日都可以牵引转移的负荷,稳定的价格形态变化当然更加可以,所以“用能时段”是一个并不稳定的特性。
作为售电公司,面向工业用户,与其关心这种极具变数的“用电时段”,不如关心用户的其它负荷特性,是连续生产还是分段生产,是两峰还是三峰,是平稳还是波动。掌握了用户的基本负荷特性,有助于我们重新评估用户,挖掘其潜在的价值。
谷电用户价值再评估
基于“现货-目录价格曲线存在差异”和“用户负荷可转移”两个前提,用户的价值需要详细评估,售电公司对“谷电”用户的处理也绝不是只有简单的“强留”和“劝退”两条路。
我们还是以上面的山东用户为例,看看如果用户原有的典型曲线1能够进行移动,在现货与目录电价下的成本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为了计算有更有说服力,我们采用实际价格数据进行计算,价格如下:
注:现货价格取山东5月试结算日前价格均价,目录能量价格为“目录电价-输配电价-补贴”
负荷发生不同程度的移动时,电费及均价计算结果如下:
可以看到,现货模式配合负荷移动,均价最多可以降低50%以上,空间巨大。
从另一个角度看,负荷移动还意味着将生产时间转移到了日间,提升了工人的舒适度,降低了用工的成本,实现生产的双重降本。
结语
市场化是需求与供给各方围绕价格的博弈过程,市场价格作用在用户,用户行为也会反向影响市场。作为市场的重要参与方,售电公司需要抓住用户的核心用能特性,将市场信号及时传导至用户侧,结合价格来引导用户通过市场得到更优的用能方式与更经济的用能价格。
在现货过度切换的关键时期,要避免一刀切的粗暴方针,避免走入定性不定量的粗放型经营,才能在未来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