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电站会不会像原子弹一样爆炸?
不会。
核电站和原子弹的反应原理相同,都是利用核燃料在中子的轰击下产生链式反应放出能量。但原子弹会爆炸,核电站不会。
核电站中铀-235的含量约为3%,而核炸药中的铀-235含量高达90%以上,正如啤酒和白酒都含有酒精,白酒因酒精含量高可以点燃,而啤酒则因酒精含量低却不能点燃一样。原子弹形成核爆炸有极其精密的条件,它必须利用高效炸药的聚心爆炸,将两块或多块浓缩度为90%以上的高纯度核装料,在极短时间内,从两面或四面八方积压在一起,所以核装料的密度极高;而在核电站的反应堆内,铀-235通常与氧原子结合在一起,成为二氧化铀,化学性状相对稳定。原子弹和核电站的反应堆采取相反的设计原理:原子弹设计利于爆炸,并且有加快反应的装置,而核电站正好相反,设计思路是减慢其链式反应的速度。这使得两者链式反应速度可以相差几千万倍。
2、核电站中核岛(反应堆)有哪些安全保障?
核岛拥有四大安全屏障。
第一道安全屏障:核燃料棒的材料陶瓷块,它的熔点为2800℃,它的物理化学性质稳定不会和水产生放热反应。第二道安全屏障采用优质的锆合金,做燃料元件的包壳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在运行条件下长期保持温和裂变产物的能力。第三道安全屏障为压力壳。厚度约0.2米。压力壳将燃料元件棒和一回路的水罩住,当发生燃料元件包壳有少量破漏时,放射线进入一回路,但仍然控制在压力壳内,不会扩散到外界。第四道屏障:安全壳。反应堆、稳压罐、循环泵、蒸汽发生器都装在安全壳中。安全壳是1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内衬厚6厘米。如:安全壳是阻止放射性物质向环境逸散的最后一道屏障。在这种情况下,核电站释放出的辐射量是极其微量的,并在技术标准允许的范围内。
3、核安全,究竟安全到什么程度?
核安全跟其他生产安全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过程控制”。所谓“过程控制”,就是除了“头脑里的那个想法”之外,涵盖付诸实施的所有环节。从选厂址开始,到开工、设备安装调试、装核燃料……直到商业运行,“每一阶段都来审查,每一段审查都超过一年,都是几百个人围着你提问,每次提的问题都超过1000个”。
在核电业界,“核安全文化”被最广泛地提及并系统性执行。核安全文化,由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提出。核安全文化讲究“凡事都不能变通”。但核安全是一种被监管到“毫无隐私”的安全,是一种做到极致的安全,这在业界习以为常,但在业界之外,几乎无人知晓。核安全必须是可被知的,这,才是公众的“定心丸”。
4、恐怖分子袭击核电厂有什么风险?
核电厂不是恐怖分子的好目标。这种电厂有高级核安保、广泛的视野,而且建造得能承受空难和大爆炸的冲击力。即使恐怖分子能以某种方式潜入电厂,携带燃料或核废物逃逸而未被发现(非常不可信的情景),但仍然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很难获得设备和非常复杂的技术知识把这种物质转化为核武器。像印度、巴基斯坦、朝鲜和伊朗等国家为制造一个核弹花费了几十年和数十亿美元。非国家行为者调度技术和财政资源这么做的前景极渺茫的。
5、传播核能技术会不会增加核扩散的风险?
全球扩大核电与核扩散之间没有联系。没有一个国家最初通过发展核电开发出核武器。从某种程度上讲,由前者到后者有个进展过程;但一直相反,各国都是首先发展核武器,而后发展核能。
某些国家实际上在试图发展核武器,却自称是发展核能的能力,但实际上对所有的观察家,这种申明显然是虚伪的。按照国际法,核电设施必须接受国际检查。国际原子能机构有广泛的监视和检查网络,而且不难区分哪是能源项目,哪是核武器计划。
不会。
核电站和原子弹的反应原理相同,都是利用核燃料在中子的轰击下产生链式反应放出能量。但原子弹会爆炸,核电站不会。
核电站中铀-235的含量约为3%,而核炸药中的铀-235含量高达90%以上,正如啤酒和白酒都含有酒精,白酒因酒精含量高可以点燃,而啤酒则因酒精含量低却不能点燃一样。原子弹形成核爆炸有极其精密的条件,它必须利用高效炸药的聚心爆炸,将两块或多块浓缩度为90%以上的高纯度核装料,在极短时间内,从两面或四面八方积压在一起,所以核装料的密度极高;而在核电站的反应堆内,铀-235通常与氧原子结合在一起,成为二氧化铀,化学性状相对稳定。原子弹和核电站的反应堆采取相反的设计原理:原子弹设计利于爆炸,并且有加快反应的装置,而核电站正好相反,设计思路是减慢其链式反应的速度。这使得两者链式反应速度可以相差几千万倍。
2、核电站中核岛(反应堆)有哪些安全保障?
核岛拥有四大安全屏障。
第一道安全屏障:核燃料棒的材料陶瓷块,它的熔点为2800℃,它的物理化学性质稳定不会和水产生放热反应。第二道安全屏障采用优质的锆合金,做燃料元件的包壳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在运行条件下长期保持温和裂变产物的能力。第三道安全屏障为压力壳。厚度约0.2米。压力壳将燃料元件棒和一回路的水罩住,当发生燃料元件包壳有少量破漏时,放射线进入一回路,但仍然控制在压力壳内,不会扩散到外界。第四道屏障:安全壳。反应堆、稳压罐、循环泵、蒸汽发生器都装在安全壳中。安全壳是1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内衬厚6厘米。如:安全壳是阻止放射性物质向环境逸散的最后一道屏障。在这种情况下,核电站释放出的辐射量是极其微量的,并在技术标准允许的范围内。
3、核安全,究竟安全到什么程度?
核安全跟其他生产安全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过程控制”。所谓“过程控制”,就是除了“头脑里的那个想法”之外,涵盖付诸实施的所有环节。从选厂址开始,到开工、设备安装调试、装核燃料……直到商业运行,“每一阶段都来审查,每一段审查都超过一年,都是几百个人围着你提问,每次提的问题都超过1000个”。
在核电业界,“核安全文化”被最广泛地提及并系统性执行。核安全文化,由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提出。核安全文化讲究“凡事都不能变通”。但核安全是一种被监管到“毫无隐私”的安全,是一种做到极致的安全,这在业界习以为常,但在业界之外,几乎无人知晓。核安全必须是可被知的,这,才是公众的“定心丸”。
4、恐怖分子袭击核电厂有什么风险?
核电厂不是恐怖分子的好目标。这种电厂有高级核安保、广泛的视野,而且建造得能承受空难和大爆炸的冲击力。即使恐怖分子能以某种方式潜入电厂,携带燃料或核废物逃逸而未被发现(非常不可信的情景),但仍然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很难获得设备和非常复杂的技术知识把这种物质转化为核武器。像印度、巴基斯坦、朝鲜和伊朗等国家为制造一个核弹花费了几十年和数十亿美元。非国家行为者调度技术和财政资源这么做的前景极渺茫的。
5、传播核能技术会不会增加核扩散的风险?
全球扩大核电与核扩散之间没有联系。没有一个国家最初通过发展核电开发出核武器。从某种程度上讲,由前者到后者有个进展过程;但一直相反,各国都是首先发展核武器,而后发展核能。
某些国家实际上在试图发展核武器,却自称是发展核能的能力,但实际上对所有的观察家,这种申明显然是虚伪的。按照国际法,核电设施必须接受国际检查。国际原子能机构有广泛的监视和检查网络,而且不难区分哪是能源项目,哪是核武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