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近日,《上海市电力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出台,售电公司再次失望了,想要获准入场恐怕还要等到明年。上海具有足够精良的金融基因,为什么却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之路上进程缓慢呢?售电公司迟迟不能入场的同时,上海准备如何跑完电改全程?
2015年3月15日,《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文》出台。一石激起千层浪,新电改的序幕就此拉开。2015年7月27日,贵州省抢先入场,成为首个地方政府公布电改工作安排的省份。此后,改革从“局部试点”逐渐发展到“全面推进”,于今年下半年迎来第二轮爆发期。
就在各省加速电改布局之际,我们回顾上海的电改之路(2016年5月18日上海电力交易中心揭牌,比贵州晚了近1年;第23个成为电力改革试点;未能成为第一批电力现货试点),发现其电改进程着实有些缓慢。特别是涉及售电公司的部分,即使是最近出台的《上海市电力体制改革工作方案》,也仅仅是提到了要培育市场主体,而并未涉及售电公司准入的具体事情。
那么,作为全球著名金融中心的上海,其电力市场化改革之路为何一直走的谨小慎微呢?要弄清这个问题,还得先来看看上海电力市场存在什么问题和矛盾。
上海电力市场化改革困局
上海市电力供需历来主要通过年度发电量计划来安排,市内机组发电的安排基本按计划实施,市外受电以国家计划安排为主。并且上海外来电比重高,存在计划外调增调减不受控、承担辅助服务比重较小等问题,导致上海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并不具备区位优势,也造成上海的电力市场很长一段时间都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交易机制不完善,运用市场化机制引导资源配置的能力不足。由于市外受电以国家计划安排为主,在保障上海电力供应的同时,会产生送沪电力与上海市需求不匹配、电网低谷调峰困难加剧以及新的安全隐患等问题。
二是电价体系不完善,不能及时反映供需变化,也无法体现服务价值。此外,由于外来电比重高,但承担辅助服务的比重小,导致辅助服务补偿机制的完善需要一定时间。
尽管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上海似乎已找到了一条符合其实际的、独特的发展之路。
1. 讲效率,讲环保
2016年上海电力交易中心成立后,进行的首单交易就与节能减排息息相关。这笔在国内率先进行的跨省跨区发电权交易,把上海以外地区不能消纳的富余清洁能源通过与上海当地燃煤发电企业置换发电权的方式送入上海。如此一来,上海的燃煤发电机组在不发电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一些发电权收益,而上海以外的清洁能源发电机组不用弃风弃光弃水,实现双赢。这种做法可谓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上海电力市场化改革需求的创新举措。
2.有研究,有计划
上海电改还有另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研究很多。早在2016年之前,上海就曾多次开展电力直接交易的相关研究。2016年,上海甚至把“研究”写入了电力体制改革试点方案,计划用1~2年的时间完成电力体制改革涉及的输配电价、发用电计划、电力市场等几个重点领域20 多项研究工作,为后续改革打好基础。
除此之外,《上海电力体制改革试点方案》中,还提到将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力争2017年开展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今年,9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下发《上海电力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将上海电力体制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今年(试点起步阶段),全市发用电计划放开幅度控制在10%。9月18日,上海市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工作获批复,该次交易可提供直接交易电量规模为40亿千瓦时左右。紧接着,9月19日上海电力交易中心便发布10-12月电力直接交易预公告。至此,上海可说是已经实现了改革试点方案中涉及放开发用电计划的要求,这倒颇有些上海骨子里守时守秩序的味道。
3.重监管,重安全
从《上海市电力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到《上海市电力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均提到要坚持安全优先,上海电力体制改革要把特大型城市供电安全放在首位,坚持电力的统一调度。出于电源结构以及供电安全的考虑,上海市特别支持具有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的企业成立售电公司。为紧密结合推进需求侧响应试点的工作,上海将制订供(售)电服务标准、供用电纠纷协调机制等政策,此外,上海还将以常态化、精细化、市场化手段做好有序用电工作,主动减少高峰用电负荷,以黄浦区商业建筑虚拟电厂示范建设为突破,优化需求侧响应机制,逐步达到占最高用电负荷3%的需求侧调峰能力。
除了重视供电安全,上海还高度关注市场交易监管机制建设。在《开展2017年上海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工作的批复》中,直接将信用系数Exi引入交易(于发点企业信用考核评价机制尚未建立,目前暂定为零)。上海成为全国首个将发电企业信用系数写入正式文件的城市,对规范市场秩序的作用不可小觑。这还颇有一种纵览全国电力市场,择其不善而改之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