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40年,是中国千千万万大中小型企业创新和贡献的40年。国民共进,就是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经济最靓丽的一道风景。40年来,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40年间,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地攻坚克难,始终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国有企业一直被称之为共和国的“长子”。它在改革发展中经历了些什么?笔者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和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多年研究国有企业波澜起伏的改革发展,感触颇多。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几个阶段
放权让利(1978-1992年)。改革前,无论是在黑龙江的国营农场工作,还是在国营的上海豫园商场和工业企业调研,本人均感到国有企业的优势不少,企业的自主权却很小,那时300元以上的设备更新均要上级单位批准。因而改革的第一阶段就是“放权让利”,1979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扩大国营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是其标志,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从1987年开始逐渐成为主要形式,并通过价格双轨制等改革走向市场。
产权改革(1993—2002年)。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国光和于祖尧不断倡导缩小指令性计划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笔者在1988年第1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所发表的《关于划分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标志》一文中也较早地提出:“当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真正发育成熟和完善的时候,这种经济体制实质上是一种新型的计划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促使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决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于是,国有企业进入“产权改革”阶段。主要是在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中推行“抓大放小”,中小国有企业基本完成产权多元化改革,承包责任制的大型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化治理。
传统的国营企业改革为公司制的国有企业,这与经济学界的研讨密切相关。查阅文献便可得知,最早提出国有企业可以实行股份制公司的有中央党校副校长苏星教授,体现在《红旗》1983年第14期上发表的《试论工业公司》一文中。针对当时社会的激烈论争,我本人担任主席的“中国海派经济论坛”首届论坛于1995年在上海宝钢召开,主题就是“产权变革与管理科学”,强调产权清晰不等于私有化产权才清晰,应在政企职能相对分开的基础上,把国有产权关系从计划经济的清晰改革为市场经济的清晰,同时加强国有企业内外的科学管理,二者不可偏废。以上海学者为主发起形成的“海派经济学”的这一改革协调性建言,具有一定影响。
国资监管(2003-2012年)。中共十六大于2002年11月召开,2003年国务院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和实施《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解决了政府多头管理的弊端,强调建立健全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统一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2008年,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出席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企业业国有资产法》的人大专题讨论会并提出修改意见。同年10月颁布此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逐步形成了绩效较高的“新国有企业”。国家国资委的目标之一,就是“做优做强国有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央企”。
新一轮国企改革(2013年至今)。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等,确定了深化国企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有两项,一是首次把国有企业分成三类: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主业处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商业类、公益类;二是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强调重点转向监管国有资本。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信息,从产权层面看,截至2017年底,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及各级子企业中,混合所有制户数占比达到69%,省级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户数占比达到56%。从所有者权益层面看,2017年底,中央企业所有者权益总额17.62万亿元,其中引入社会资本形成的少数股东权益5.87万亿元,占比33%;省级国有企业所有者权益17.7万亿元,其中少数股东权益超过4.7万亿元,占比26.6%。
4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国有资产总量不断壮大,有力推动经济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年均为9%以上,国有企业功不可没,尤其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来,更是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国有企业几经磨难,逆境发展。尽管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数由1998年的64747个减少到2016年的19022个,但营业收入则由74916亿元增加到417704亿元,利润总额由525亿元增加到12324亿元。除去金融企业、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和国有自然资源资产之外,2017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83.5万亿元,负债总额118.5万亿元,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50.3万亿元。
引领自主创新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观察世界科技发展走势,国有企业不断从“跟跑者”“追赶者”的角色,转变为“并跑者”“领跑者”的角色,在日渐增多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方面领先。如宝钢第三代先进高强钢生产、华润微电子技术、中国广核的第三代核能发电技术、C919大型客机以及航天、高铁、造桥等科技和产业的迅速发展。
提升国际竞争力,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中,1990年中国只有1家,而到2018年,中国已达120家,美国有126家,日本只有52家。其中,来自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的111家企业中,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就有84家。国有企业在核心科技和战略产业的大发展,从价格普惠、人才输送、技术溢出、资本救援等多方面惠及和支持了民营企业。比如,国机集团下属的科研院有70%的技术是提供给民营企业的;国有企业京东方在平板显示领域的发展,液晶面板供求变化导致价格大幅下降,拓展了处于产业链下游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
不过,在整个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国有企业仍存在着效率不高、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需要继续通过深化改革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