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与市场体制的推行,电力行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电力行业的竞争凸显为人力资源,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的竞争。为了留住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电力行业应当转变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建立现代企业薪酬激励机制。本文在分析电力企业现行薪酬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建立现代薪酬激励机制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关键词:电力企业 知识密集型企业 薪酬激励机制
1 绪论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人力资源的数量、素质以及管理效率是这类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电力行业属于事关国家安全保障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关键行业,长期以来一直属于国家统一经营管理,因此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受计划经济时代管理机制的影响较为深远;而另一方面,电力企业又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要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增强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以应对入世后新形势下的竞争与挑战,电力企业就必须引入新的管理体制与员工激励机制,提高管理效率。薪酬激励机制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将通过对我国电力企业人力管理的现状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适用于我国电力企业的薪酬激励机制的建立途径。
2 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概念及其特点
2.1 知识经济的概念 知识密集型企业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提出的。知识经济是指与以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为依托的传统经济相对的,以高技术产业为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新型经济,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包括科技进步、人本思想与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内涵。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对自然资源通过知识和智力进行科学、合理、综合和集约的配置。所以在知识经济中,对智力资源,即人才和知识的占有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中符合知识经济概念的尚属于少数,但是知识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不仅仅是发展模式的质变,更应当是在传统发展模式演变推进过程中提高科技含量与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优化改进以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完成发展模式的转型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源与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自然资源。
2.2 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概念 在智力资源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背景之下,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概念应运而生。根据知识密集型企业经营范围的区别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业。一种是指以知识为对象,对知识进行直接生产、加工和分配的企业。这是人们对早期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理解,其主要代表的是信息产业,我们把这种知识密集型企业称为狭义的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发展初期主要是狭义型企业的发展,但是随着科技知识的不断发展和传播,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智力型员工在企业中占主导地位,使得这些企业的产品中知识含量和科技贡献大大增加,知识贡献在企业创造财富中占主导地位,因此把它们称作广义的知识密集型企业。确切地说,广义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是指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对信息和知识进行生产、存储、使用和传播的企业。广义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是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显然,狭义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是广义的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前提和基础,广义知识密集型企业是狭义型的发展和延伸。
2.3 电力企业的知识密集性 根据前文中对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定义,我们可以根据电力企业的自身特点将其划分为广义知识密集型企业。尽管电力企业需要较大的固定资产投入,对于资源特别是能源的需求量很大,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高素质人才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自然资源在企业财富创造中的作用正在逐步降低,智力资源成为企业财富创造的主要来源。
3 电力企业薪酬激励机制的发展与问题
知识技术型员工期望的多样性特点,包括报酬期望、成就期望、机会期望。因此,在组织内部人力资源激励管理制度与机制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多元复合性激励措施制定和机制形成,包括薪酬激励、成就激励和机会激励。其中,薪酬激励是最直接也是最被员工关心的激励方式,因此也被知识密集型企业广泛运用于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1 电力企业薪酬管理的发展 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电力企业十分重视薪酬激励机制的建立,并注重引进先进的薪酬管理模式,而国家的统一管理保障了薪酬激励机制的全面推行。总的来说,电力企业薪酬管理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的发展历程。
1993年之前,实行“等级工资制”。这一时期企业薪酬的主要特点是,以技能等级作为薪酬依据,参照了国家电力行业的等级标准,年终工资比重较小,仅起到象征性的作用,各种津贴、补贴名目繁多,成为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期奖金开始出现,但数额不大,仅仅起到补充的作用。
1993年底,企业实行薪酬改革,开始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在薪酬决定上初次引入“岗位”这一重要指标,实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以岗位要求、工作性质、岗位重要性作为评定其薪酬标准的主要指标,逐步加大了岗位工资在分配中的比重,年资工资比重有所增加但依然较小,津贴的种类减少,比重开始减弱,奖金成为了工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开始有了各种类型的考核。
2003年企业开始实行“岗位薪级工资制”,将员工长期积累形成的存量工资全部转入新的工资,通过增量来拉开差距,引入新的工资标准,这次调整使企业的薪酬设计开始接近现代薪酬设计的形式要求,主要变化是岗位薪级工资在薪酬结构的设置上,采用了一岗多薪,准宽带薪酬模式,薪差按等比关系设置,薪资倍率超过8倍,使同一岗位工资出现了差别,同时又使相邻两个岗级的薪酬出现了一定的交叉,解决了原来岗位薪酬定义中的一些矛盾。2005年在岗位薪级工资的基础上,企业又开始实行“岗位薪点工资制”。目前的企业分配形式由薪点工资、年资工资、津贴、奖金、福利、其他几个部分组成。
3.2 电力企业薪酬激励机制的问题 尽管电力企业的薪酬激励机制发展时间较长,薪酬管理的模式也顺应时代推进的要求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但是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一些固有缺陷仍然存在并阻碍着现代薪酬激励机制的形成。具体来说,电力企业薪酬激励机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平均主义思想仍然存在,薪酬激励缺乏对内公平性 电力企业在薪酬管理上仍然存在平均主义的做法,员工业绩表现和岗位人员的薪酬关联度不大,尽管设置了一岗多薪等机制,但是大多数电力企业中同一岗位层次的人最高和最低月总收入相差不到10%,薪酬的弹性太少,导致了员工缺乏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奖金作为薪酬的一部分,相对于工资,原来主要目的是能在员工为公司做出额外贡献时,给予激励,但是由于固定薪酬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为了平衡员工的心理落差,很多电力企业中奖金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固定工资的替代品,每月按时发放,奖金的金额随业绩变化幅度很小,员工的努力工作得不到合理的回报,自然也就失去了工作的热情。
3.2.2 薪酬设计的额度不合理,薪酬激励缺乏对外竞争力 相较于其他行业,电力企业的在薪酬设计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低层次人员的劳动报酬较高,较高层次的员工,特别是技术人员的薪酬相对较低,不同层次间的薪酬差距过小。与此同时,如前文所述,最主要的工作激励奖金由于平均主义的思想而无法起到有效激励员工的作用,这一方面自然会导致较高层次的员工失去动力,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电力企业留住技术人员的能力也就相对较低,技术人员容易被其他企业以更高的薪酬和更为合理的激励机制所吸引,形成人才的大量流失,对于电力企业这样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3.2.3 绩效考核机制形同虚设,薪酬激励缺乏有效的考核体系 尽管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已经普遍实行绩效考核,也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与方法,但在实际考核工作中存在着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没有针对性,缺乏对员工工作努力程度进行评判的统一指标,评价考核内容很少也难以进行量化;二是绩效考核自身管理也不到位,评价考核人员容易偏袒某些员工,或是受到管理层态度的影响,评价考核机制丧失了应有的公正性;三是薪酬与绩效相关联的部分很少,考核起不到激励作用,这也是电力企业薪酬激励机制无法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原因。
4 电力企业现代薪酬激励机制的建立
4.1 建立完善的岗位评价机制,建立薪酬激励机制运行的客观基础 员工作为企业中的一员,对相对薪酬水平的关注程度甚至超过了对绝对薪酬水平的关注,薪酬的内部公正性问题因此就显得极为重要。岗位评价正是这样一种确定相对薪酬水平的重要方法,它对不同岗位的工作进行研究和分级,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把提供不同具体服务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原本不可以拿来直接相互比较的具体劳动,通过还原为抽象劳动,使之可以相互比较,进而确定各岗位相对价值关系。要做到公平公正的进行岗位价值评价,关键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能够准确真实的反映工作绩效的指标,量化不同岗位之间的实际差异。此外,还应当保持地市级、省份甚至是全国电力企业评价制度的全面推行与公布,保证整个行业的激励机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4.2 改善薪酬结构,优化薪酬比例 在货币薪酬方面,应当实行固定薪酬与浮动薪酬相结合的方法。固定薪酬与员工生活水平直接相关,应当能够保障员工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但是这部分薪酬较高容易造成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降低,因此应当将岗位工资与货币型的福利待遇相结合,在保障员工基本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体现薪酬管理的公正性。浮动薪酬包括绩效工资与奖金,前者根据员工的岗位和工作绩效的不同,设置一定的薪酬层级,如前文所述,这部分薪酬的分配应当是员工之间拉开差距的重要途径;而奖金应当转变当前其在薪酬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作为专项报酬对员工的突出贡献进行奖励。
在考虑货币薪酬结构调整的同时,还应当注重货币薪酬与非货币薪酬的结合。主要是指与员工特别是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的职业培训、进修机会的分配。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也应当与工作绩效挂钩,保证公平性;此外,在职培训还应当优先考虑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技术骨干,保证对优秀人力资源的有效激励,纺织人才外流。
4.3 建立公平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保障薪酬激励的顺利实施 从公平的角度来看,绩效考核机制应当具有相当程度的民主型和独立性。一方面,考核机制的具体实施权力不应当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以免造成偏袒、寻租等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在企业绩效考核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应当在各个基层管理单位按照岗位、工种等标准分别设置相应的绩效考核管理组织,这样可以在保证对员工实际的工作绩效有深入细致了解的同时,避免考核过程受到管理层好恶的影响。
从效率的角度来看,最关键的是能够建立适用于电力企业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精确测量员工业绩,同时扩大员工之间的薪酬距离,增强薪酬激励的作用强度;此外,还应当咨询专业机构,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设定符合企业具体要求的绩效考核标准。
5 结语
薪酬激励机制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密切相关,在电力企业这样的知识密集型企业中,能否建立起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的重要资源——员工特别是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作为积极向现代企业经营模式转型的电力企业,也应当引进先进的薪酬管理模式,建立与工作绩效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从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对其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马文捷.电力企业有效薪酬激励机制的建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3).
盛玉梅.知识密集型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J].才智.2009(3).
赵奇,凌云鹏,刘权贵.现代电力企业激励机制设计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6(S2).
王家斌,邵慰.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07(11).
郑立存.浅析知识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3).
王忠谋.电力企业创建和运用激励机制的思考[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7(2).
金建荣.电力企业一线员工威胁激励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
冯文华.国有电力企业职工激励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