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万能达发电公司占地面积2200余亩,规划容量240万千瓦,一期工程安装2台30万千瓦机组,是国家“八五”重点建设工程,分别于1995年底和1996年底先后建成发电。二期扩建2台30万千瓦机组,是安徽省“861”重点项目, 分别于2006年7月、11月投产发电。现装机总容量120万千瓦,是皖江南地区首座百万大厂,在职职工745人。公司先后荣获国电公司一流火力发电厂和双文明单位、全国电力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安徽省百万职工跨世纪赶超工程先进集体、省“十五”发展创新工程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各级荣誉200多项,并连续六年获得安徽省“十五”发展创新工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马鞍山万能达发电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开始于1997年,1999年已建成了一个集实时、管理、办公事务和初步辅助决策为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2006年开始二期信息系统建设,目前已建成了高度集成的ERP系统、厂级监控系统(SIS),消除了信息孤岛,实现了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
企业信息化建设概况
马鞍山万能达发电公司制定了用四至五年的时间全面升级网络系统,提升网络容量和安全性,建立高度集成的ERP系统、厂级监控系统(SIS)的规划。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
为此马鞍山万能达发电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协调信息化建设中的各项事宜,在公司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并在人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了持续的支持。信息中心是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机构,负责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的拟定、实施和应用
目前已建立了覆盖全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偏远地方使用无线上网 ,公司外部通过VPN远程办公。网络遍布每个角落,信息化处处可用。信息中心逐步建立了MIS、SIS、ERP、 远动SCADA 、仿真机系统、OA、网站、视频监控、一卡通、集团数据上传等大量应用系统。
马鞍山万能达发电公司信息中心在网站开办了企业之窗、简报天地、各类规程、综合新闻、公司新闻、部室新闻多个栏目。网站为职工提供了多应用的集成入口,可以通过链接访问如ERP、SIS、多媒体宣传等多个应用。为厂级、部室、职工提供交流、培训、宣传、共享信息和应用的平台。
ERP:40多个模块,上千个功能
ERP建设自2006年正式开始,历时三年,建立了财务、物资、计划、成本、劳资、检修、运行等40多个业务模块,上千个功能。为公司安全生产,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重要支持。通过多年来的广泛应用,ERP系统积累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数据,形成公司的宝贵财富。 各部门使用物资管理系统制定物资计划,由各相关部门按流程进行审核,物资部门根据物资计划制定采购计划。信息中心自主开发了二级库管理功能,加强物资库存控制,大大降低电厂库存物资的资金占有量。通过强化对电厂内外供需链的管理,大幅缩短采购周期,使采购成本降低10%-30%。设备缺陷管理流程从运行人员巡检设备发现缺陷、填写缺陷开始、到检修人员接收缺陷,现场检修设备,记录消缺结果,运行人员验收为止,形成一个闭环。长期的设备消缺记录形成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知识库。
SIS系统采集了机组DCS、RTU、辅机电量、化学、GPS和输煤等数据,共接入数据近70000点,提供了实时监视、曲线显示、事件记录、历史数据和各种报表查询等功能 。指导运行人员操作,成为检修、技术管理人员了解设备状况,分析故障原因,加强设备管理的主要手段。并在生产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化系统之间建立了一体化的纽带。
几年来,公司投入资金逾千万元。系统建设非常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已建成了高度集成和共享的信息系统平台,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公司宝贵财富,我们下一步将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在应用深度上下功夫,为公司领导提供决策支持,同时向上级部门及时提供有用数据,为上级部门信息化提供支持。
信息化力促管理标准化
“工作流”在公司日常各业务活动中的规范化应用,为公司各部门明确职责,相互协同提供了重要的管理手段。在工程立项、预算制定实施、物资申请采购、操作票、工作票、检修流程等公司日常标准化的经营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应用,成为内部审计和控制、协同工作的信息基础,优化合理地应用资源,减少人为的差错,提高了工作效率。
“生产信息采集-管理数据获取-报表生成-数据仓库-分析决策”的一体化数据处理及分析机制,将从传感器检测到的实时数据到人财物及市场数据的各种信息有机的进行组织和联合。立足于信息的整合和决策支持,为公司的领导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开发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发展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协同。
3年节约燃料480万
生产管理人员基于ERP报表分析和SIS性能计算系统,设计并推广关键指标控制方法的应用,使发电煤耗减少1.3克/千瓦时,仅此一项,3年因节约燃料可增收480万元。
设备状态的在线监测、缺陷预防性维护、及超温预警等控制手段的综合应用,避免了锅炉爆管、减少非计划停运2次。为公司节约启动燃油等费用,增加发电量收入共计200万元。
加强日常维护和状态检修可使电厂主设备的运行寿命延长20~30%。物资、计划、预算、合同、财务、统计分析、指标竞赛等管理及生产信息化应用的年综合经济效益超过1000万元。
发电行业是煤炭消耗的大户,煤炭的消耗伴随着大量的二氧化硫的排放,信息化的成功建设使发电煤耗减少1.3克/千瓦时,减少了大量的废气、废渣的排放。
经验总结:机制与方法同等重要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遵循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统一就是要考虑生产信息和管理信息的集成,规划网络基础的建设、信息安全的建设、SIS数据平台的建设、SIS高级应用的建设,ERP平台及应用的建设。其中,SIS系统和ERP系统建设是信息规划中的核心。
分步就是要划分信息化建设的阶段,逐步实施。首先进行信息化基础的建设--网络系统的建设,然后,进行SIS系统和ERP系统的建设,分步完成。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涉及整个企业的系统工程。成功的信息化离不开各业务部门的配合,离不开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协调。设置由一把手牵头,整个企业共同参与、负责的组织机构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有力保障。
公司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设立两个机构: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领导小组由企业一把手担任组长,副厂级领导担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共同组建领导小组,负责信息化工作的协调和管理。工作办公室人员由信息部门和各业务部门相关人员组成,负责与实施厂家的沟通、需求的整理,应用的推广和日常事务。
2005年,我公司发电SIS系统获得安徽省企业信息化“优秀项目奖”。
2008年,我公司在企业信息化领域被省政府授予“数字安徽”五年建设先进单位,成为全省获得此项荣誉的唯一家发电企业,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在行业内部广泛的交流和推广,为电力信息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马鞍山万能达发电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开始于1997年,1999年已建成了一个集实时、管理、办公事务和初步辅助决策为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2006年开始二期信息系统建设,目前已建成了高度集成的ERP系统、厂级监控系统(SIS),消除了信息孤岛,实现了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
企业信息化建设概况
马鞍山万能达发电公司制定了用四至五年的时间全面升级网络系统,提升网络容量和安全性,建立高度集成的ERP系统、厂级监控系统(SIS)的规划。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
为此马鞍山万能达发电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协调信息化建设中的各项事宜,在公司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并在人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了持续的支持。信息中心是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机构,负责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的拟定、实施和应用
目前已建立了覆盖全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偏远地方使用无线上网 ,公司外部通过VPN远程办公。网络遍布每个角落,信息化处处可用。信息中心逐步建立了MIS、SIS、ERP、 远动SCADA 、仿真机系统、OA、网站、视频监控、一卡通、集团数据上传等大量应用系统。
马鞍山万能达发电公司信息中心在网站开办了企业之窗、简报天地、各类规程、综合新闻、公司新闻、部室新闻多个栏目。网站为职工提供了多应用的集成入口,可以通过链接访问如ERP、SIS、多媒体宣传等多个应用。为厂级、部室、职工提供交流、培训、宣传、共享信息和应用的平台。
ERP:40多个模块,上千个功能
ERP建设自2006年正式开始,历时三年,建立了财务、物资、计划、成本、劳资、检修、运行等40多个业务模块,上千个功能。为公司安全生产,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重要支持。通过多年来的广泛应用,ERP系统积累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数据,形成公司的宝贵财富。 各部门使用物资管理系统制定物资计划,由各相关部门按流程进行审核,物资部门根据物资计划制定采购计划。信息中心自主开发了二级库管理功能,加强物资库存控制,大大降低电厂库存物资的资金占有量。通过强化对电厂内外供需链的管理,大幅缩短采购周期,使采购成本降低10%-30%。设备缺陷管理流程从运行人员巡检设备发现缺陷、填写缺陷开始、到检修人员接收缺陷,现场检修设备,记录消缺结果,运行人员验收为止,形成一个闭环。长期的设备消缺记录形成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知识库。
SIS系统采集了机组DCS、RTU、辅机电量、化学、GPS和输煤等数据,共接入数据近70000点,提供了实时监视、曲线显示、事件记录、历史数据和各种报表查询等功能 。指导运行人员操作,成为检修、技术管理人员了解设备状况,分析故障原因,加强设备管理的主要手段。并在生产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化系统之间建立了一体化的纽带。
几年来,公司投入资金逾千万元。系统建设非常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已建成了高度集成和共享的信息系统平台,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公司宝贵财富,我们下一步将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在应用深度上下功夫,为公司领导提供决策支持,同时向上级部门及时提供有用数据,为上级部门信息化提供支持。
信息化力促管理标准化
“工作流”在公司日常各业务活动中的规范化应用,为公司各部门明确职责,相互协同提供了重要的管理手段。在工程立项、预算制定实施、物资申请采购、操作票、工作票、检修流程等公司日常标准化的经营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应用,成为内部审计和控制、协同工作的信息基础,优化合理地应用资源,减少人为的差错,提高了工作效率。
“生产信息采集-管理数据获取-报表生成-数据仓库-分析决策”的一体化数据处理及分析机制,将从传感器检测到的实时数据到人财物及市场数据的各种信息有机的进行组织和联合。立足于信息的整合和决策支持,为公司的领导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开发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发展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协同。
3年节约燃料480万
生产管理人员基于ERP报表分析和SIS性能计算系统,设计并推广关键指标控制方法的应用,使发电煤耗减少1.3克/千瓦时,仅此一项,3年因节约燃料可增收480万元。
设备状态的在线监测、缺陷预防性维护、及超温预警等控制手段的综合应用,避免了锅炉爆管、减少非计划停运2次。为公司节约启动燃油等费用,增加发电量收入共计200万元。
加强日常维护和状态检修可使电厂主设备的运行寿命延长20~30%。物资、计划、预算、合同、财务、统计分析、指标竞赛等管理及生产信息化应用的年综合经济效益超过1000万元。
发电行业是煤炭消耗的大户,煤炭的消耗伴随着大量的二氧化硫的排放,信息化的成功建设使发电煤耗减少1.3克/千瓦时,减少了大量的废气、废渣的排放。
经验总结:机制与方法同等重要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遵循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统一就是要考虑生产信息和管理信息的集成,规划网络基础的建设、信息安全的建设、SIS数据平台的建设、SIS高级应用的建设,ERP平台及应用的建设。其中,SIS系统和ERP系统建设是信息规划中的核心。
分步就是要划分信息化建设的阶段,逐步实施。首先进行信息化基础的建设--网络系统的建设,然后,进行SIS系统和ERP系统的建设,分步完成。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涉及整个企业的系统工程。成功的信息化离不开各业务部门的配合,离不开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协调。设置由一把手牵头,整个企业共同参与、负责的组织机构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有力保障。
公司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设立两个机构: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领导小组由企业一把手担任组长,副厂级领导担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共同组建领导小组,负责信息化工作的协调和管理。工作办公室人员由信息部门和各业务部门相关人员组成,负责与实施厂家的沟通、需求的整理,应用的推广和日常事务。
2005年,我公司发电SIS系统获得安徽省企业信息化“优秀项目奖”。
2008年,我公司在企业信息化领域被省政府授予“数字安徽”五年建设先进单位,成为全省获得此项荣誉的唯一家发电企业,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在行业内部广泛的交流和推广,为电力信息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