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粮食生产及贸易状况
1、世界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谷物播种面积增长相对缓慢,1961—2002年仅增长了2.31%。尽管如此,由于单产水平的大幅提高,播种面积增长缓慢并未对世界粮食产量增长形势造成阻碍,1961—2002年玉米产量增长了3.12倍,小麦产量增长了2.51倍,稻谷产量增长了2.72倍。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粮食产量增长速度开始减缓。1960—1990年,粮食产量每10年递增近28%,1991—2000年,粮食产量仅增长了6.1%,这一数值不仅远低于90年代以前的水平,而且已低于同期人口增长水平15.3%。
从世界范围来看,粮食生产和消费可以维持相对平衡,不存在世界范围内的严重的饥荒现象。但地区和国家的粮食分布是不均等的,亚洲、非洲和拉美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峻的粮食问题。
2、世界粮食供应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的隐忧。世界粮食供应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亚洲国家特别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粮食进口主要依赖欧洲、美洲少数发达国家。2003年世界谷物出口量仅占产量的12%左右,粮食出口集中于少数国家与地区,尤其是美洲;2003年美国、阿根廷、巴西的玉米、大豆出口量分别占世界玉米、大豆出口量的85%、93%;同期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小麦出口量约占世界小麦出口量的78%;泰国、越南、美国、印度大米出口量约占世界大米出口量的74%。世界粮食的主要流向是亚洲,尤其是东亚,亚洲人口众多,粮食需求旺盛,进口粮食量大路远。中国、日本、韩国等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少数国家进口粮食,远距离运输消耗大量能源与财力,涉及政治、经济与自然条件等许多不确定因素。
世界粮食生产和需求的地区不均衡局面在中长期内将继续存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通过粮食进口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着“巨大隐忧”。当前美国的粮食出口量约占世界粮食出口量的一半,左右着世界玉米、大豆、小麦的市场供应。尽管WTO一直在努力限制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但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继续通过多种方式来巩固其作为世界粮食主要供给国的地位。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粮食出口量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过大的比重,会由于这些国家粮食生产、储备状况及有关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世界粮食安全。70年代初的世界性粮食危机就是很好的例证,当时世界粮食储备量下降到了不安全的边缘,由于美国粮食受灾减产,使本已脆弱的粮食市场急剧恶化,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
二、我国粮食国际贸易的总量及结构问题
1、我国粮食贸易的总量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进口与出口均有明显增长,在1992年—2003年中,净出口的年份为7年,净进口的年份为5年,且大致呈现的是交替出现的状况。通过深入分析1992年—2003年我国的粮食进出口情况,可以发现2个重要特征:(1)通过将1992年—2003年净出口年份数值累加,以及将同期净进口年份数值累加后发现,前者7年的累计数值要远远低于后者5年的累计数值,说明我国在粮食国际贸易中主要扮演的是需求方的角色;(2)通过对1992年—2003年净出口年份之间的净出口量的比较,以及对净进口年份之间的净进口量的比较,发现前者的波动幅度要远远低于后者的波动幅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粮食进口的可控性较弱,受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市场价格、粮食生产等因素的影响明显。
在粮食进口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是1997年后我国大豆的进口数量快速增加,1997年大豆进口量为273万吨,2001年大豆进口就超过了1000万吨,达到1394万吨,同期大豆取代小麦成为我国粮食进口的第一大品种,2003年—2005年我国大豆进口数量均超过2000万吨,占世界大豆出口总量的近1/3。
在粮食出口方面,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出口品种,在2003年之前玉米出口年度间变化不大,没有明显的增长或下降趋势,2003年之后由于国内玉米需求持续增长,玉米出口数量出现下降趋势。2003年—2005年我国玉米出口数量分别为1639万吨、232万吨、861万吨,2006年我国玉米出口补贴政策没有继续实施,因此许多出口商已停止向国际市场出口中国玉米,中国玉米的传统进口国韩国已开始从美国进口玉米,2006年1—7月,我国累计出口玉米225万吨。
2、我国粮食贸易的结构问题。我国粮食进出口总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粮食贸易的稳定性较差,大起大落的状况经常出现。在总量稳定性较差的同时,结构问题同样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谷物消费品种结构与国际市场贸易结构存在很大差异,我国大米、小麦和玉米在谷物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6%、22%和26%,而国际市场大米、小麦和玉米出口量占谷物出口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0%、40%和32%。
(2)我国在某些年份持续出现粮食进出口与国内供求状况脱节的状况,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经济升温、投资大幅度增长,国内粮食供需缺口增大,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但在1992年—1994年期间,我国累计出口粮食4059万吨,进口粮食2847万吨,促使粮食供需缺口增大,没有起到平衡供需的作用。
(3)我国主要进口粮食品种的来源地相对集中,对某些国家的依赖程度也很高,在粮食禁运或主要出口国大幅度减产等政治、经济问题发生时,粮食安全面临挑战。我国进口小麦来源地主要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和法国,进口大豆来源地主要是美国、巴西、阿根廷。
(4)我国主要粮食品种“北粮南运”格局仍占主导地位,“南进北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但所占比重非常有限,由于在中长期内我国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并不明显,以及提高粮食供应稳定性的需要,同时发展“北粮南运”与“南进北出”两种策略比单一的选择更具有可行性,当前应综合考虑主产区与主销区各自的利益需要,针对不同的粮食品种采取“南进北出”或者“北粮南运”策略。
总之,广泛参与粮食国际贸易,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经济福利,事实上,进口粮食就是在进口耕地、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国内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不足的压力。假如我国年进口3000万吨粮食,大约相当于节约300万亩耕地和300亿立方水,可以缓解我国城市生产用地和生活用水的紧张局面。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参与粮食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必须加强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一方面增强粮食进出口规模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对贸易策略和选择进行适时调整以应对国际市场贸易结构的变化。只有在风险可控以及贸易策略有效的条件下,广泛参与粮食国际贸易才能在既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又能促进我国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
三、我国粮食进口的支付能力与运输能力分析
1、支付能力分析。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8189亿美元,较2004年末增加了2089亿美元,2003—2005三年内累计增加了5325亿美元。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出合理区间,这一判断已经众多研究成果证实。根据通常的测算体系:国家外汇储备:3个月进口用汇+10%偿债率+10%外资企业汇出利润率+其他不确定因素,从这点来看,现阶段我国拥有55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规模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是超额储备的根本来源。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自从2000年起就一直维持在300亿美元左右的水平,直到近两年,贸易顺差额出现了激增的趋势,与此同时,服务贸易的逆差并未随着中国加入WTO有所缩减,而且服务贸易逆差的增加额远远赶不上货物贸易顺差的增加速率,因此,一直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顺差持续增长。同时,金融和资本项目的顺差也为外汇储备的增长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特别是2004年,金融和资本项目的顺差额猛增到1106亿美元,几乎是2003年的一倍多,这与中国鼓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引导分不开。尽管随着政策导向的调整,FDI占金融项目顺差的比重在下降,但是不可否认,每年持续增加的FDI的基数还是庞大的。而经常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的双顺差累计起来的量几乎相当于中国当年的外汇储备增加量。因此,国际收支持续的“双顺差”构成了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规模会缩减,一方面的原因是目前的超额外汇储备已近2700亿美元,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国内需求持续升温,以及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压力。尽管国际收支“双顺差”规模会缩减,但很难在短期内转变为逆差,原因是我国目前的人均资本水平很低,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5%,至少在今后20年中,资本积累仍然会以非常快的速度继续扩张,从而导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态势在短期内难以扭转Q)。
如此高的外汇储备以及短期内国际收支“双顺差”难以扭转的状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