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走出去”战略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通过对所在单位湖北省电建一公司,这家走出国门20余年的电建企业的国际化竞争轨道的分析,探索电力施工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障碍与对策。
关键词 :电力基建企业 “走出去”战略 障碍分析 对策
1998年,中国政府提出了“走出去”的战略,它无论从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拓展市场空间,获取国际资源,还是从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等角度来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2003年,中国加快了实施“走出去”战略步伐,鼓励并积极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国企业本着“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到境外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利经济合作。关于“走出去”战略的内涵,我国商务部解释为“包括对外投资及其他跨国经营活动”,具体指海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三项业务。在“2006中国行业发展报告会”上,中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资司有关负责人阐述中国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重点领域,包括能源、农林业、加工制造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工程承包等。鼓励企业参与对方国家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全面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的进程中,电力基建企业积极加入到国际市场的行列,一方面通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不断扩大海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同时,开展和逐步加大对外投资,不断提高我国电力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逐步树立中国电力品牌。
湖北电建一公司自1983年率先代表我国电力施工企业,伴随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等对外的窗口企业走出国门,共向国际电建市场输出了近6 000人次的技术力量和劳务,承接国外工程装机总容量达341.8万kW,约占国内同行同期境外承包工程总量的56%。笔者通过对湖北省电建一公司国际化竞争轨道的分析,探索电力施工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障碍与对策。
1 电力基建企业“走出去”战略存在的主要障碍
1.1 融资能力较低,难以适应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
在对外工程承包中,工程项目越大,需要的流动资金越多,而电力施工企业的自有资金少,不能满足承包大型国际项目流动资金的需要;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资金,不少工程需要承包商带资承包,而我国银行对企业的信贷额度较低,难以满足承接国际工程的需要;国家控制外汇信贷规模,审批程序复杂,审批时间较长。湖北电建一公司虽具有对外经营资格,但由于经济实力不足,尚未能从“搭船出海”跨越到“造船出海”、“带资出海”的阶段,实现与国际接轨。
1.2 设计和工程咨询分割,制约了工程总承包的发展
当今国际电力招标工程通常采用EPC形式,涉及设计、采购和施工,要求承包商拥有这些方面的综合实力和经验,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施工管理体制的原因,施工企业与设计、综合性的工程咨询服务工作人为地割裂了相互间的有机联系,使得我国缺乏类似国外的工程咨询公司,在工程咨询、项目管理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工程咨询服务力量。电力施工企业由于缺乏进行工程设计或工程咨询的平台,且技术投入不足,使得电力施工企业开展总承包仅局限于施工总承包,真正意义上含设计和工程咨询服务的工程总承包很少,在国际电力市场扮演着配色的地位,严重制约了工程总承包业务的开展。
1.3 缺乏复合型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
人才缺乏一直是影响电力施工企业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企业与国际大承包商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目前十分缺乏的人才主要有工程项目经理,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的核心管理人员,精通国际工程法律的人员,国际工程合国管理人员,国际工程融资人员,国际工程造价估算和报价人员。
1.4 信息渠道不够畅通,增加工程承包风险
由于没有系统的国际信息反馈网络,对国际市场的信息收集与跟踪渠道不够畅通,所占有的资源和信息有限。同时,各企业之间难以进行有效地合作与信息交流,企业之间存在的更多的是竞争和相互封锁,从而制约了电力施工企业国际市场的发展步伐。另外,施工企业在投标前对业主的信誉和财力,特别是项目的资金来源可靠程度以及工程款的支付能力的掌握不力,将增加工程承包风险。其次,对项目所在国的政治、法律及经济形势的分析估计不足,最终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1.5 市场准入壁垒
许多国家与地区普遍实施的专业执照或企业许可、人员注册资格制度,对电力施工企业的进入有着很强的技术性壁垒。同时,许多电力施工企业对国际标准体系和技术质量要求不甚清楚,对投资国的法律和市场信息了解不深入。在20多年的涉外工作期间,湖北省电建一公司接触到的国际知名工程管理、监理、咨询公司多达几十家,如果未按照招标文件的合同要求履行,将往往被动挨打,增加成本,难以获得利润。
电力基建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开拓市场的拓荒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步伐明显加快,有力地推动了电力施工企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进程,推动了市场竞争的持续健康发展。